今年9月,重庆交通大学、重庆三峡学院等高校的22名大学生被录取为四川盐业学校新生,开始两年的中职学习生涯。中职学校招生,来了这么多大学生,连学校的招办主任也感到意料之外。
事实上,近年来,关于大学生“回炉”中职的新闻并不鲜见。但“回炉事件”的主角已经由个例进步成群体,这无疑值得大家深思。
大家从“回炉事件”中读到的积极信号是,大学生想回头读中职、学技术,说明他们已经转变了就业观念,意识到自己的不足,看出了社会现实的需要。与其将来待业甚至失业,不如尽快学习一门技术,在社会上找到我们的立足之地。这也是大学生个体理性的折射,反映出社会一定量上对技能型人才价值的推崇、对精英文化的纠偏。
然而,从其次看,大学生“回炉”中职,对于个人而言,是为个人价值的达成绕了一个不小的圈子;对于整个社会而言,则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。
扩招未来的不少高校,还停留在过去的精英教育阶段,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缺少足够的认识,培养出来的学生一直重理论轻实践。而每个社会职位需要的大多是有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。“榫子”对不准“口子”,对接当然艰难,大学生只好“回炉”。
同时,社会轻视劳动、鄙薄技能的观念依旧存在,中职技工学校的社会地位和办学条件,仍落后于高等院校。因此,让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获得长足进步,对于学生就业而言,应该不失为一个现实、直接、通畅的渠道。
鉴于此,大家在着力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和思量教育体制改革的同时,可以着眼于社会人才供需机制的平衡上,给每个劳动者以同等的尊重,使青年上升的途径走向多样化。只有如此,教育资源才不会白白浪费,青年的理想价值才能百花齐放。